目前位置 > 首頁 > 精彩內容 > 線上焦點 > 國光伶人上海劇院發光
線上焦點 / Focus
國光伶人上海劇院發光
撰文 / 郭士榛
2014-4 第004期
開創傳統藝術的新生命,國光劇團發展京劇新美學有成,在兩岸立下良好範例。上海大劇院重修開幕演出季,隔海邀請國光劇團一口氣帶上「伶人三部曲」三齣劇碼。在大劇院院長張哲的力保下,觸及文革等敏感劇情,安然通過審批。此次前進對岸,國光期待以台灣戲曲新風貌,面向上海市場,彰顯台灣創新能量之餘,進一步開發對岸觀眾。
「伶人三部曲」為《孟小冬》、《百年戲樓》、《水袖與胭脂》三部作品的統稱,4月12至19日在上海大劇院舞台,台灣名角魏海敏、唐文華、朱勝麗等將一展國光劇團過去5年打磨的成果。國光劇團團長鍾寶善表示,生命有周期,文化卻是不停往前走,「三部曲」製作的概念很明白,即是維護傳統銜接現代,而這條路目前兩岸都在摸索,台灣以「創新」領航,從傳統戲曲出發結合現代劇場,最終掙脫窠臼開創新貌。
劇本跳脫傳統全新出擊
打造理想中的新京劇形態,三部曲全為新編,主要由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捉刀,首部曲以《孟小冬》談伶人;二部曲以《百年戲樓》談京劇史;三部曲《水袖與胭脂》談的則是「戲」。相對於大陸對於劇本內容多所鉗制,鍾寶善強調台灣在創作過程中不需考量政治,也無需顧及審批制度,劇本的發揮空間無限,最在乎的就是票房、口碑、品牌。
王安祈的編劇跳脫京劇傳統教忠、教孝或後花園私情等模式,強調主角自我的追求,像是《孟小冬》主要演繹京劇知名老生孟小冬追求卓越唱腔的藝術人生。《水袖與胭脂》以戲班伶人為載體,將時空背景虛擬化、荒謬化,形式結合京劇、崑劇與現代舞台劇。
《百年戲樓》以京劇發展史為主軸,演述「民國」前期的「男旦」歷史,上海海派京劇和北京京朝派之間的觀念衝突,以及文革特定背景下發生在伶人間的人性故事。由於《百年戲樓》內含文革劇情,而且文革橋段影射的劇中人物至今仍在,能否通過大陸當局審批順利登陸,劇團起初沒能把握。
劇院確保通過審批
談起這次三齣戲能夠順利成行,鍾寶善說:「真要感謝上海大劇院工作人員,尤其院長張哲,特別看了劇本,再去和上層領導溝通。」張哲是冒險極力為戲做保證,使「伶人三部曲」通過審批。鍾寶善補充,幸好現在審批工作已簡化,不需送至大陸文化部,只要上海市文廣局批準就過關。
除了張哲力保之外,北京知名女老生王珮瑜也出面背書,原來她在台北看過《百年戲樓》十分喜歡寫信力推「這個超越了四功五法,卻處處彰顯戲魂的京劇舞台劇,是繼遙遠的電影《霸王別姬》以來,再度引起我作為京劇人生命共鳴的作品。」、「應該看台灣的京劇人是怎麼做京劇的。」
京劇新美學台灣實力
「以台灣現況什麼戲都可做。」鍾寶善說,台灣梨園界流行的「京劇新美學」經由國光劇團新編創作,從音樂創作、舞台表演、美術設計等多方面加以展示,也提高台灣自創文化品牌見光度。同時在文化部長龍應台號召下,以國光劇團是台灣品牌團隊概念下,運用文化穿透力,打開海外交流的鑰匙。鍾寶善指出,相較於大陸京劇的名角流派繼承人眾多,台灣必須揚長避短突破困境,將京劇重新定位:不僅是文化資產,更要從深厚的文化底蘊提煉打造,成為活生生的當代劇場藝術與動態文學作品。
(本內容為創用授權,轉載敬請註明原文出處)
2014-4 第004期
兩岸電視劇合拍謀求出路
訂閱雜誌